在广告设计这行业裡,参与比稿,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赛,必定全力以赴赢得第一,各家拿出吃奶力气与看家本领来应对,从策略、创意、市调、顾问、长官、三叔公、六婶婆,能拉的关系都拉,不能拉的也想办法沾点边儿,这样搞组织真的是比稿吗?整个大动员的过程,老实说,在创意设计的评比可能只佔两成,然而这两成,能比出什麽?难听点,或许客户还不一定看懂。
提案还得讲究排场
创业前曾待过六年的大型广告公司,为了年度案,常常在比稿,设计的责任就是搞好自己创意的部分,其他的工作各自有人完成,当时相对单纯,靠创意拿案子的倒是主流,但为了想赢,就动用一时之选,组合「比稿小组」,南征北讨,到处去PK常常在PK,拿到案子后庆功一番,比完就没啥事了,后续执行是别人的活儿。这样折腾几年下来,很伤身,十个广告人八个有病,但对一个年轻人的历练,是快速的成长。因为以前太操,难怪头髮近来白得特别快,或许这也算另类的职业伤害,常常在庆功终究喝出胃病,抗议抗议抗创意......
年轻时为了比稿而熬夜,简直是家常便饭
现在的比稿是比诚意,有了诚意之后,就不在意创意,没有创意也是有生意,是好是坏不在意,因为那是老板的生意。
以前的比稿小组拿到案子后就算任务完成不管了,后面有人接手执行。现在的比稿拿到案子后,也不管了,因为比到手了之后大多重来,或是议价不满意找第二名、第三名、甚至第十名,总之最后不是创意价值胜出,而是专案价格最有利得标。价格与价值这两件事就像鬼打牆,企业看似既得利益者,看完所有比稿案只要付一点点钱(更有甚著不给钱、偷点子),不过长远来看,「价格挂帅、践踏美感」,到底谁害了谁?
尊重设计师,让设计师好好为客户服务,不是双赢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