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东北设计。这个题目是周老师给我定的,我这么多年在东北,会有一些关于东北设计应该怎么做的思考。必须严谨一点,因为东北有三个省,我只是在大连和沈阳,黑龙江和哈尔滨和吉林我是没有涉及到的。我的设计领域还是局限在平面设计和品牌,我讲的就是辽宁平面设计这块。我的年龄、我的经历和昨天的吴伟和小海很像。我们上学时就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去了深圳,然后在北京,在一线城市设计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我刚毕业的时候也是在北京工作,我往返于北京和大连做了抉择。十年中我做了三次决定,在北京还是在东北,最终我选择了东北。所以,我跟他们相比,我会走一条比较特殊的路,周博老师也说了,那个市场是非常大的,而且就看你有没有一种好的方式融入和怎么去做。
北京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这个样子。这不是霾,这是在颐和园照的一张照片。我当时非常迷茫,北京那么大,可能自己能力有限,混不下去了,就坐着飞机回了大连。我在飞机上拍一张照片就是这种状态,我发现大连就是这一条船,什么都没有。我刚开始回到东北的时候,我发现怎么就我这么做?别人都不这么做,我怎么办?我跟客户谈一些很专业的问题,他也不认可,一时间我发现在大连还没有北京好呢。所以我有点儿后悔。
今天的主题叫“教育和传播”,教育这块我是不太懂的,传播这块我在东北做了一些设计的活动。这些活动会很有帮助,包括一些学生和一些公司团体,它会带来一些行业的融入。所以,我回了大连,基本往返于北京三次,整个做了十年。今天我想讲的第一个是东北设计的五代人。
我做了一张简单的图表,上世纪90年代,1990年左右,它比深圳的平面设计要晚五六年的时间,大连开始有了平面设计公司,到2015年正好是25年。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划分,五代设计师。现在主要的问题我实话实说,这次的分享可能我的作品很土,但是我很真诚的去讲我看到的一些东西。
东北第一个阶段的问题,设计的制作和设计混淆。好多客户认为设计制作就是设计,混淆的概念昨天小海也讲过,包括品牌和标志本身的混淆。现在好多也是同样的情况,找我做品牌时,他还认为说我要做一个包装或者推广。
我还经历了一个很好的时期就是泡沫期,地产非常好。大连因为是沿海城市,它的楼盘会卖的很好。我讲一个插曲,最好的一个时期我回到了大连。很可惜我没赶上地产,因为我当时很明确地选择我不想选择这样的一个行当。当我进了一个商业集团公司,当时我做了一些陈设设计的工作,看上去可能有点儿失落,但是这些东西到现在为止,它给了我太多的东西。当时可能还没有陈设设计,还没有这些,它叫装饰。
现在整个东北的设计开始到了一个反思的周期,整个25年来,东北的设计呈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必须什么都干。因为市场的客户极其有限,有限的市场,有限的资金,设计师会综合性一点,必须什么都做。在北京可能会做品牌,空间我不会可以不做。但是在大连,你什么都要做,这是对一个设计师极高的要求一定要具备综合性,但是巨大的弊端就是,也许你哪一行当都不精,但这就是东北的市场。
现在对品牌的思考,加上互联网的兴起,交互设计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从红线开始,之前的东北设计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设计套利。所谓的设计套利,就是我在模仿或者照抄其他地方先进的东西。利用信息的不平等去套利挣钱,包括一个低产的模板可以复制几十套楼板,当时挣钱非常容易。一些公司在这几年挣了好多钱,但是从现在开始,整个东北设计的确需要一个创新的驱动,就是真正进入到一个创新的趋势。基于这种反思,我开始重新认识手中的设计。我经常把设计比喻成一碗米、或者一碗稻谷,有些设计师就是做一碗饭,自己吃,衣食无忧,解决温饱问题。
还有一种方式是,设计师想把米放在坛子里酿成酒,让他变的长一点,有一天打开的时候还能留下点儿香气。有些设计师有设计大师的梦想,他想把酒存起来。
我认为真正的一个好设计应该是把稻谷或者把米撒向万亩良田,让它产生更多的米。所以我一直也没法界定,因为我的知识结构很有限,我突然有一天看到有一个词。我现在理解的比较歪曲,叫“社会创新设计”,我说的这种就是我理解的社会创新设计,整个推动社会的进程和发展。
在东北设计的五件事儿。我想讲的第一个是去商业化,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做的设计都是商业设计,为什么要谈“去商业化呢”?第一个原因,东北人不喜欢被设计。东北人最大的问题有点儿匪气,像他们经常跟我讲“合同签完了钱没有”。我说这种情况在东北很常见,我说你不是东北人,你不要这么干,他不喜欢被设计。东北好多人找我的原因不是因为我公司多么大,也不是因为你东西多么好,就是他希望找到一个(他跟我的原话这么说的)“身心纯洁”的设计师,别玩合同的文字游戏,弄不好打官司。另外,去商业化不是让设计师不挣钱,虽然我之前在东北干了好多免费的项目,但是我说的这种去商业化一定是“去商业流程化”的。要做这种设计,是要从一个产地到最终的消费品,把中间所有的中介代理的环节都去掉的设计,这也是一种社会创新设计的方式。
我给马克·华菲做的一个案子。看上去是很艺术化、是去商业化的,其实它是一个真实的商业案例。《塑书悲帖》系列,当时华菲签了很多艺术家做展览,这是2008年左右的一个设计。这个是黑色塑料做的装置,包括它的书,包括在上海大剧院的展览。这个例子看上去也很艺术化,但是他也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澳门十喜》系列,这个东西不知道有没有人见过,他是印刷厂印报纸的废纸。我多年前去印刷厂的时候发现很漂亮,我一直放在床下压着,过了很多年发现它可以做成很漂亮的东西。这个是2009年澳门回归十年的形象主题海报,每一个字的笔划都是十字。
另一个是去中心化,这也是一个互联网词语。东北喜欢短平快,它一定跟你说完这件事过两天就要的。他不会考虑长期的,一个品牌也好,一个设计也好,一定要给他能带来眼前的效果,没有什么战略的考虑。我做了几个去中心化的,去客户中心化的。但是你要找我做的话,不要这么来弄。这个是国家电网的一个品牌形象,德易充充电桩。他提出要求就要那种绿色金属的。我说我坚决不做,我要做个紫色的。包括为什么变成这样,因为它是一个充电的过程,应用效果还是比较可以的。
这是我第二个跟李宁合作的项目,李宁在辛亥革命百年出了一款限量版的鞋,我要做个慢的,因为是一款限量版的鞋,我找到1500米的各种颜色的鞋带。最初的方案是因为我当时还有点儿狂妄,我想把九龙壁的九条龙全部做出来,放在李宁的大厅里。后来他说太贵了,不买。给他做了三个月,做了一张。后来推广也很好,最后在798做成落地展。之前的这些东西会给我一些启示,设计可以变得更多元化,更有意思。慢慢设计比较快!
周老师谈设计教育,我一直抱着一种批判的心态看教育,跟我的出身经历有关系。我很卖力的,由于命运的开玩笑,我没有上可上的学校。突然有一天我在图书馆看一本书,看完以后感觉很好。第二天老师上课把书上一样的东西去讲了一遍,我发现以后我不用上课了,我就去图书馆。我的确非常努力,我现在我一闭眼睛知道所有图书馆二十几个柜子里的书,第二个、第三个放的什么书我都知道。毕业设计的时候,我还跟院长探讨一个话题:设计是不是可以教的问题。中国的设计教育正好倒过来,中国的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培养“术”的层面,方法的层面基本很少。后来我学的设计管理才学的方法。“道”的层面什么设计该做,什么的设计不该做,伦理的问题基本不讲。应该先讲伦理,再讲方法,最后讲技术。
然后去中心化设计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去设计师的中心化。这种东西也是我这几年在东北设计的一个体验。好多老板说你太浪费了,干嘛这么浪费?你印一个颜色就行了,干嘛印那么多颜色?要去除设计师的中心化,不能为了自己的创意或者一些理想浪费太多的资源。
这种牙刷很多一次性就扔掉了。我发现这个牙刷不干净给烫了一下,烫了发现它弯了。我是对破烂情有独钟的一个人,用了一下发现很好用。每个人都有智齿,最里面的智齿你是永远刷不到的,但它能刷到。我找了一个大连大学的医生,他说这种牙刷可以刷到里面,是没问题的。我说为什么?他说我所有的工具,牙具都是带弧度的,我问那角度应该是多少?他给我平均了一下横向和纵向的一个弧度,这个弧度应该是26.5度,我发现它和笔划的角度也很像。这个东西真的很好,这个牙刷被喜来登酒店用了,因为它反映了一个合理的角度,它会有一些细节。你会发现有些时候去设计师的中心化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的东西放下,去从人的角度考虑一点。
另外一个案子,我在商场做的一个服装品牌,叫“服写山水”。这是一个韩国老板,他跟我说你随便给我做一张,我有可能用,也有可能不用。这个活就特别好干了。我说好,那我就做个爽的,你用就用、不用就不用。你叫什么名字?服写山水,我当时就有感觉了。我把所有的复习纸全放在宣纸上,经过挤压摩擦,展开之后意想不到的图像发生了,非常有山水感,包括推广,裤子、服装,他的衣服只是小范围的一个推广。卖的很好,但是他那东西就是一坐完马上出褶皱,但是材质是非常舒服的。为什么这叫去设计师的中心化呢?有些东西没有必要那么浪费,很自然的用了一个小的材质或者小的想法就能实现。
还有一个也是很叛逆的,叫去创新化。大学教育永远告诉你“你没有创意”。其实我从去年年底开始接触了一些案子,我会发现尤其在东北地区,东北人喜欢老东西,钟情于一些老的品牌。我当时有一个初衷叫老品牌的乱象和新生,我们设计师做了十年可能做了一百个品牌,最后发现就是图形和文字不同。你做的方法都相同,等于你用了一辈子在做一件事儿。我发现这不行,做几个能留得住的品牌。群英楼,126年的品牌,我们用传统的方法对它126年的历史进行梳理,通过图形整理出来,然后应用,这是一个老品牌。
做完这个老品牌之后我发现机会来了,有个地方叫沈阳故宫。有一个下雨天我去故宫,我把故宫目前用的不好的东西全照下来。这是我们后来调出的一个形象,故宫现在的形象就是一个黑色的边框,里面有个白片。他说那你做做吧,我给他规范好了,他发现是好看了一点,用了一些。但是后来我说我还能做其他的东西,他说我很期待你还有一些新的想法。我需要卖一些东西,沈阳故宫里很少有旅游品。北京故宫那么多产品,后来我围绕着节气做了几款东西。这个节气也是东北的节气,立春还在冰天雪地里,雨水,惊蜇,春分的时候东北也就是这几款颜色。他很喜欢这个,他感觉是祖坟冒青烟。我的确是这么做的,我说故宫未来的前景非常好。我做了谷雨、春节,做了七夕,最近又做了重阳。昨天周老师聊,文人们比较喜欢这些东西,于是我做了一批丝巾在故宫里卖,卖的很好。
另外,去垃圾化。东北还是需要创新的。我做了一款服装,这是给一个同性恋做的服装。我找来他们喜欢穿的T恤,我去服装厂找T恤的时候,这叫子母扣还是什么,我找人弄到衣服上。我不去评价同性恋的好与坏,我就表达这种黏度的关系。做完这个东西,马克华菲策展人看到了,说这个给同性恋做糟践了,你给我做情侣装吧。去垃圾的设计。这十年在东北很不容易的。我也想过好多次放弃,有些人给我讲故事。他说有一个老太太去念经,念错了念了几十年,有人告诉她念错了,她又念了几十年,但是她发现那种能量没有了。一个开玩笑的故事,我还是愿意坚持的。所以,这个作品是我目前到现在为止,最能代表我的一个作品。有一天我在吃烤串,拿着牙签我在塑料布上随便画的时候我发现它能形成文字,我就写了心经,每当我有一些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写一遍。
去地域化。东北人爱慕虚荣,你做过什么品牌?你又不能什么都没做过。你要去外面做一些大品牌,所以,我现在给公司定位是没有钱也要做大的。这个大家可能没见过,这是我最近做的一个案子,在宁波叫奥克斯空调。我们的品牌策略,是一个品牌简化的策略。AUX奥克斯,第一步突出X,第二步省掉中文,三地步省掉AU,最后只剩X。整个品牌包括视觉呈现就是这样,全部是以X为主题的。一个空调的展厅也回归到本源,它本身就是一个空调的机箱,里面所有的图形也都换成这样。
视觉中国集团的新形象,是我去年在北京做的案子,这个案子也是与一个大公司PK下来的,做了蛮长时间的,应该有一年多的时间。因为是一个图片授权公司,上市了,我用的是一个本原性的东西,图像的一点透视原理,五个子集团公司,五个子集团公司之间会产生一种联系,客户要的不是一个图形,而是这种结构状态或者公司的一种理念表达。在东北做设计必须要出去,我发现二线城市,包括杭州、西安、苏州都很不错,有些特别好的设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