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一个搞建筑的朋友侃大山,对“哪个设计更难”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本着能动手就不哔哔的原则,我把他揍了一顿,然而那货抱着脑袋哭喊着宁死不服。
其实我能理解,撇开美观不谈,在建筑中更要考虑稳固问题。结构横梁怎么支撑墙面、地板、管道和线路,起码不能倒了不是...但平面也不容易啊,同建筑一样,布局同样是支撑其他所有相关要素的基础结构。
由于有一帮搞建筑的损友,我也勉强算是建筑设计十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但我相信建筑师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建筑物的用途和面积。同样的,平面设计师首先要决定的是文件的目的和页面的大小。
页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引发读者对它的期望。
经常碰到一些朋友问我:嘿,你说怎么把海报做的引人注目,就是看上去要上天的那种!我说很简单啊,你换个正方形或者水平的版式试试。
我相信很多朋友会有这种体会,当你采用非规范纸张(A类纸、B类纸...)制作页面时,立刻会给人一种暗示——这是不同寻常的页面,它值得注意一下。当然了,咱也不能不加思考地随意发挥,你需得权衡一些技术事项、印刷的经济性、纸张的购买(剪去多余的页面以得到一个独特形状是很费钱的,土豪随意)、装订难度、标准包装的大小、邮局的规格要求、邮票大小,甚至是什么尺寸最适合电脑屏幕的原样全屏观看等等。
有个特叼的建筑师伊希卡娃说:窗和门的放置决定了房间的功能。那放在平面中我也可以说,页面大小和版面设计标志着读者手中拿着的页面是什么功能。
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东西决定了一些用封面包装的纸张变成一本小说,而不是一本杂志?什么把时事通讯和报纸区别开来?是什么使一张单页的纸张成为招贴画而不是街头小广告?这些区别也许非常细微,但却决定了读者是否能毫不费力地一眼认出你是哪种货色。
所以你首先要仔细去分辨不同类型的平面设计的特点,并加以展示。接触的多了你会发现,它们都是有一定的“规矩”的,也就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请务必在设计中保持这种习惯,这就像灯的开关总在离地板同样的高度一样重要。
是猫是虎就看你画不画那一个“王”。
这也是我之前有提过的一点——设计是有一套公式去计算的,是存在规律和方法的,而非完全依靠灵光一闪。
同时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设计计划的必要性,其实主要想说的是思维的连串性,所谓连串就是要有先后顺序。
设计师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按顺序排列信息。比如装帧设计师会把他们的排印版式分成大标题、章节标题、小标题、正文和说明文字。这样的结构可以帮助读者瞬间扫描出内容层次,因为之前提过,人看事物的时候本能地分两步,开始的时候是忽略细节看宏观感受,直到他们是自己参与到正文之中才会注意到细节。
这让我想起高中写散文的日子。像我这种写文章神散形不散的处女座码字师最喜欢这些有条理的东西了,我相信像我这样只能跟随一条思维链去思考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什么明线暗线的最头疼了,如果没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简直就是七个人操着八种方言在我耳边同时说九件事一样,有多远滚多远!
最近项目上遇到个烦心事,甲方对我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啊:刘哥...你看这快过年了,政府这边要出本画册...对对...你随意...没要求,你看着弄就行,我们相信你...
麻蛋,又是无限制的设计选择,盆友们,你们说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我觉得对于像我这种设计渣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的。做设计的都知道,设计的核心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其中必然涉及到一些限制和约束,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对于许多设计师来说,没有要求限制很容易使得时间在研究无用的材料和毫无目的地摆弄设计要素中浪费掉了。
而根据我的一些体会我觉得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你应该在一个有限的调色板上做设计决定。
拿平面来讲,排版这块肯定是老大难的问题。嫑怕,对自己说,连招设计法,设计有方法!套公式!!!
版面上的内容当然有它自己的内在结构。因为它有固定的组成部分,需要的是一定的鉴赏力去揭开各部分的相互连接性,这就是“有机设计”
所以我们取巧的办法是——用网格模板!!!
一些模板分享(这好像是个超链接)
当然,借鉴为主,不推荐伸手党,多思考才是职业发展的王道。不过虽然使用网格限制了选择,但它给设计一种内在凝聚力。上面列出的例子不多,但是其所具有的限制性都是精心选择过的,是一些经典版式的提炼。优秀的排版是在规定的优先考虑的事物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想一想图像是最重要的吗?你需要多少文字?
网格的使用确实让设计变得有条理,能让页面具有更清晰的节奏感和张力,但我们应该思考这些经典版面结构那种深思熟虑的处理,问一问为什么?不经思考的框架只会产生多次重复的雷同,令人乏味。我们在使用网格的时候,也必须清楚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可以打破这个框架,这种打破常规的原则可以强调其创造性,使页面看上去更有新意,而这个不守规矩的要素也会变得更加醒目。
在条目开始的附近添加铅线或者线条,而不是方框,就足以让他醒目,如果一定要使用方框,在正文和方框中留出不少于6点不多于12点的空间,如果正文印的几乎靠近方框铅线,正文就会显得很拥挤不吸引人。
当然如果只要调整空间就能起到分隔的作用,那他就可能是一种比添加铅线或进行自体和色彩对比更好更优雅的解决办法。
空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方向性。
信息的传递需要时间,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移动一样,都具有方向性。从一个要素到另一个要素,从一个版面到另一个版面,这些都需要方向的引导。方向用来协调和引导读者注意到关键信息,所以动态的设计需要以一种主导方向来强调,不管这种方向是垂直的水平的还是斜的。当方向的引力一样时,就产生了静态的设计(对称设计),他们看上去古典而稳重,然而似乎不太能满足读者对于动态表现的需求。许多设计师热衷于用斜向倾斜强调动态感,但我得说斜向有风险,偏移需谨慎。因为它的效果是极为自我的,而且斜向排列常常会减损信息的表达。
现在我那个学建筑的盆友爬起来了,蹲在我边上瞪着我:建筑就是比平面牛逼,俺们玩的是三维!
哎呦嘿,我这小暴脾气可忍不了!
没错,大多数平面设计都是在平面上,也就是二维中进行的——水平面和垂直面,但我们确是在三维空间中看世界,当平面中加上纵深面,平面在我们眼里就变成了三维的世界。我们用空间错觉暗示纵深感,体现设计的空间层次。
我戳着他的鼻子:听着小子,在二维空间中我有四种方法可以达到近似三维空间的效果!
YOU CAN YOU UP!
· 重叠要素: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物体的前面,模糊后面那个,可以最大效果地重现实体。
· 通过模糊要素来暗示动态:经过照相馆的处理,在原始照片上就能取得这种效果。
· 利用大小和视觉等级:把预期要素的大小进行换位,以取得令人惊奇的新关系。运用前景/背景的对比来暗示更强烈的纵深面。
· 运用透视法:这不用多说,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照相馆的滤光器就夸张了这种效果
最后,我以十分肯定的语气说:平面设计既是二维的,也是三维的!
其实这句话也意味着责任和压力。因为我不能再单纯考虑一张对开页的设计了。当我试图创造三维空间时,就要有“页页互联”的心理准备,就必须把阅读过程考虑在内。所以对于多页题材来说,最好安排在同一个水平带上,这样可以保证页与页之间的连贯性。
说到这就得说说字体了,对于那些随意码字的主我表示,大哥我给您跪了,求放过我的眼睛!
随意选择的字体和随性安放的位置使设计复杂,毫无条理!简直丑!爆!了!
中很多大神对字体都有相当牛逼的把控力,我也拜读了许多大师的文章,颇有收获。看的比较多的一个观点是:字体有自己的气质。这一点我十分同意,可以说字体是操纵读者情感和理念的符号。
但是像我这样笨的人看完之后仍然觉得——没有卵用!依旧不知道该选择什么字体!
事实上在我自己摸索的过程中反而觉得选择准确的字体不如很好地使用一种更中性的字体更重要。
荷兰设计师皮特·茨瓦曾说:花哨的字体与排版的实用目的背道而驰,本身越无趣的字体在排版中就越有用。当然由于现在素材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我们无法抱着老掉牙的“宋体”过一辈子,但你也得心里有数,如果你执意选择一款最能表现页面气质的字体,你很可能会陷入一种危险——从开始到结束你都在选择字体,而忽略了用它去表现内容。你不是在排版,而是在赶时髦!
字体所传达含义的节奏感很重要,就像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不会不加标点地把一篇稿子一口气说完一样,他应该在某些地方有所停顿,比如讲到一个全新的理念时停三秒,这样听众才有时间去思考。在出人意料的地方打破规矩,可以制造出视觉的震撼和焦点。别高兴,我不是叫你可以随意打断,三十年前课堂上随意打断老师是要打手心的。因为我们尤其忌讳在不恰当的地方断片了,就像电视剧高潮断更,你的阅读和理解的速度都会慢下来。所以如果排版时默认的换行效果不能令你满意,就有必要改变字体或者调整间距。
因为这些决定了你的清楚易读性和可读性,纳尼?你不造这俩是啥意思!就是说不要把清晰易读和信息传达混淆起来。
“小写字母比所有大大写字母都容易看”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因为它们的词形与众不同。这其中就涉及到易读性和可读性的问题。
一些字体可使文字表现更加清楚,趣味性更强,文字的清楚易读性与字体本身的设计密切相关,有了它们,在正常的阅读条件下,读者可以很轻松地理解文字。
而可读性是指吸引和抓住读者兴趣的品质,它是设计师怎样使文字的阅读过程轻松快乐的结果。可读性强,就是让某物引人注目、幽默风趣,但这往往会导致清楚性差,也就是说,作品会变得很难理解。当心不要让艺术表现模糊了内容!
排版中有六个方面会影响页面可读性,或者说吸引读者的能力:字体内在的清楚性、字体大小、字间隔空、词间距、行距和样式。
反向字体需要再次处理。白色的字母显得稍微小些,因此要把字点数稍微调大一些,字母周围空间就可能看起来更满,所以字体反向时,要拉开字间距。
这是8点Frutiger字体以外加2点行距排列,因为他的X高相对较大,看上去和下面10点的Perpetua字体一样大。两幅同样的铅字按24点对比以展现细节。
再下面是10点珀佩图尔字体以外加2点行距排列,因为他的X高相对较小,看上去和上面8点的Frutiger字体一样大。两幅同样的铅字按24点对比以展现细节。
·字体内在的清晰性
还是要回到《别让我思考》这件事来说,如果读者意识到了字母的形状,那么字体就没有选择好,因为它使读者从信息自然平稳过渡中走神了。挑战早已习惯的事物,对清楚易读性影响最大。全大写比小写更难看清楚,这件事大家都知道。其原理在于小写字母周围的空白空间形成的形状比看起来几乎全是一样的大砖块的全大写字母要清晰得多。所以全大写的字体排版必须保持不超过两行字,老祖宗说事不过三,可见人们把三个以上的东西都看成很多,所以,三行及以上的全大写正文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同样的,无衬线字体比有衬线的更难看清楚,衬线有助于视线的水平移动,所以必需额外给无衬线的字体加宽行距;斜体比罗马体更难看,大多数倾斜字笔对应的罗马体更浅,与白纸的反差更小,读者不习惯看斜体字,使用斜体时要简洁和在表示强调时使用,深浅不一的字面和字体很难看,只有在特排中才能用,任何清楚的字体在由40%灰色颜料制成的反向6点斜体中都将变得毫无用处。(推荐一篇文章: 《专业干货!想强调重点该用粗体、下划线还是斜体?》)
·字体的大小
10点字体被认为是可辨认的最小点字体,但由于位于小写字母字体的底线和中线之间的那部分,即“X高度”,一些8点字体看上去和一些10点字体一样大。所以字体大小必须与字行的长度成正比,字行越长,字体必须越大。
字号:X高度的字体影响我们对字体大小及清晰度的观察,理想的版面宽度或字行的长度是每行容纳39~52个字母长度的字符,因此,字号必须随字形的加长而增大。
·字间隔空
字间隔空必须和字体成一定的比例。宽字母比窄字母需要的字间隔空更大;小字母比大字母字间隔空更大;大写的比小写的字间隔空更大。
·词间距
词间距必须让读者难以察觉,只要能分隔词汇意义,同时还能维持字行的整体感就够了。一定不能太大,以免使读者察觉到空间间隔和个体词汇的存在。读者都很挑剔,当他们认真起来,你就输了!
·行距
要最大限度的获得清楚易读性,正文排列每行字体就不能多于40~50个。如果更长的话,就必须加大行距,使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从版面的左边缘移动到右边缘并自然而然跳转到下一行,两个窄点的版面通常比一个宽版面好。
行距决不能比词间距更小,要不然视线就会顺势往下看,而不是横跨字行看。
·样式
传统的分段标识是首行缩进和故意略过段落之间的空间,不那么传统的分段标识包括悬挂缩进、整段缩排、段落下沉、粗体导入和特大首写字母。
哎呀,跑偏了,咱们回到字体上接着聊。排版中字体大概有两种:特排字体和正文。
特排字体就在那安安静静地描述内容,通过一系列搔首弄姿引诱读者,让他们有根据地作出决定,是否要“宠幸”这部分文字。至于之后能不能留住人就得靠内容自己了——老娘的任务完成了,哼~
读者习惯于首先看大的字体,但特排字体不一定很大,它的目的是首先被观者看到。特排字体是否引人注意也取决于周围的文字,所以焦点可能是与他周围事物反差最大的要素。同理,正文也不一定是小的字体。真正的核心在于“有意”“特排”是指准备让随意浏览者停步,首先看到“特排”,而“正文”才是读者要被引入的最终目的地。
特排字体的排版。字号越大时,词间距也会相应增大,这就容易让读者发现其中的“猫腻”,这怎么可以!本着“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一理念,我一定要“特排” ,拒绝系统默认!一般说来,特排字体的统一词间距可以减少到正常标准的50%到80%。
但人生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有很多无奈,有些时候我们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不得不自黑,也就是会把字体进行毁坏性设计——抽象变形。我放弃了清楚易读性,就是让皇上您能看我一眼啊!
特排字体之后是首排字体和次排字体。
首排字体常常是标题,次排字体常常是小标题或标题组、说明文字、引题或导语。
这里时间有限不展开聊了,有机会慢慢说。
因为正文才是主菜好嘛!
正文文字阅读起来应该毫不费力,这句话我都重复多少遍了,哎哎哎,当个懒人我容易嘛!
看完上面那段你估计想杀了我哈哈哈,然而这种“设计”屡见不鲜,不是么?
在正文中,衬线字提更容易被识别,因为衬线能产生更宽的字间和强烈的水平状态,有衬线的字面中粗细笔触的对比十分明显,所以在无衬线字体的排列中,要适当加宽行距和字间隔空以弥补其不足。
英文排版中不要缩排正文第一段,它会破坏版面左边缘的整齐,而且这是多此一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