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兵,XUXU/DESIGN 合伙人创意总监,策展人,教师。曾获全额奖学金赴韩国攻读视觉设计MFA硕士学位,2007年回到上海创立自己的工作室,作品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国际艺术与设计展览,并获奖。他的研究领域专注在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是国内最早“数字技术结合平面设计”的倡导和实践者之一。现任韩国视觉信息设计协会会员、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青年创意人才协会成员。
设计项目包括:
2016 上海艺术设计展 整体视觉形象设计
第二、三届 上海亚洲平面设计双年展 整体视觉形象设计
2015 复旦经济学院30周年庆即复旦首席经济学家国际论坛视觉形象设计
2014 凯迪拉克系列复古动态海报设计“All For Dramatic”
2014 Jeep微电影广告系列 线上推广视觉设计
2014 凯迪拉克设计艺术大展 线上数字推广视觉设计
2013 “上海观察”APP平台电视广告
2013 绿地香港集团上市品牌形象设计
你的本科专业是什么?为什么会想到出国深造?又是怎么接触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
许一兵:我的本科读的是广告设计,也是国内蛮早的商科和设计科相结合的专业。一直有出国读书的计划,只是去韩国蛮偶然,原因是申请到了奖学金。韩国的研究生专业挺自由的,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我的一位指导教授是研究数字媒体的,而且相对来说韩国的数字媒体专业水平还是不错的,其实研究生的时候还有另一个方向“品牌和包装”。
以你的海外求学经历来看,出国深造对设计专业的人而言有哪些利弊?
许一兵:出国读书,弊端是依据个人情况产生的,如果认真对待,无论去哪里总会有收获的。总体来说,有条件还是需要出去看一下的,设计到最后比拼的并不是技巧的东西,而是认知、体验和表达能力;这个和你能走多远还是关系挺大的。
相比中国的设计教育,韩国的设计教育给你哪些新的感受?
许一兵:中国的设计教育一直在摸索,但是改革的速度慢,原因是“体积太大”;相比而言,韩国国土小,它的优势就是转身快,改革“轻量级”。我刚去那儿的时候听韩国政府说要用“文化输出”立国,我还觉得挺好笑的,而现在全亚洲甚至全世界都熟知Kpop文化,我也是蛮吃惊的。韩国是全世界“小国”成功的代表,每次立国政策的转身,总是准而及时;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最能找到自己是谁。大家在骂韩国各种“申遗”,各种抢夺“汉文化”,其实是他们自我身份认知的过程。我觉得韩国设计教育没有特别的领先我们多少,和我们一样,先进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来自对西方的学习。但是,寻找自己的特色却比我们要积极,“新”的东西反倒是对“自身认知”后的一些总结,那些东西出来,形成方法后,久而久之变成“韩国的设计”了。现在中国电影甚至不少好莱坞电影都把影视后期特效,甚至是剧本等关键环节放在首尔,而不是伦敦等老牌创意城市,一方面也许是因为成本低,不过现在,他们也不便宜了,更多的原因是“他们的想法不一样。”
如今你已为人师表,在你眼里,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有哪些特点?和你的求学时代有何不同?
许一兵:不好的就不说了,说说好的:现在的学生们很早就有“自我意识”了,伴随而来的是丰富的想象力,这对设计师来说都是好事儿。我对我的学生们说,在整个大学期间能够“找到自己”这就算成功了,起码要有个准确的方向,这是基本要求,至于知识层面,这个时代“学习”是最容易实现的事情,你只要有意愿,随时都能获得知识。相比他们,我们那个时候,父母、集体、社会的声音更重要点。
你现在依旧关注海外设计资讯吗?一般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去搜集灵感,让自己有更多的认知和体验?
许一兵:我当然关注海外资讯,做设计看到多是必须的。我会定期买些杂志,和大家一样通过网络去观赏、学习,但是如果能去到当地就更好了,视觉设计通过环境传达出来的感受会让你记忆更加深刻。比如,我到了瑞典斯德哥尔摩才真正体会到北欧设计的水准,之前我对它们的印象就是“字体”和“宜家”,实际上,它们的街道景观、店铺、品牌都超乎想象的棒。
如今,很多人为了高薪选择互联网网页UI等行业,而传统的平面设计行业已经不再是首选,你怎么看待这种现状?你觉得互联网时代,品牌设计专业的从业者应该如何应对行业的变化?
许一兵:平面设计一直不是设计行业的首选吧,它是一个有自身魅力的行业,你需要爱它才会让它成为你的职业,UI、UX是交叉行业,但是视觉设计的知识和美感是基础,是不能缺少的。很多从业的朋友怕在互联网时代跟不上技术的变化,我的观念是相反的:技术肯定是越来越民主,越来越自由的(就像相机的变革),而独特的认知和表达才是最终的竞争优势,有多少大品牌的决策者都是思想家、经营者,你觉得他们是技术流高手嘛?而和他们合作你需要是一个技术高手嘛?
互联网时代,对品牌设计来说,想的“独特”比想的“大众”要好些,“引领”你的受众要比“迎合”你的受众要好;想想乔布斯爷爷,在他弄出IPHONE这些乱七八糟的功能之前,我相信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会有那么多需求;所以,以前的那些市场营销的东西都蛮过时了,现在是一个感性的时代。
你也做过不少商业项目,遇到过形形色色的甲方,是否遇到过比稿,骗稿这样的情况?对于找到或识别优质的甲方,保护设计师的权利,是否有自己的办法和见解?
许一兵:比过几次,有一次比赢了还被骗了,所以,基本是蛮反感的。识别甲方是否优质和他们决策者一聊就知道了,使劲吹牛的基本不靠谱,哈哈。对于商业设计我并没有身经百战,所以谈不上见解和办法,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有时候愿意相信客户,甚至少收些费用,当我喜欢他们和他们做的事情的时候。
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行业水平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水平?作为最早的一批数字媒体设计探索者,在你看来,新媒体在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许一兵:我没有站在最高的水平,无法太客观的评价,这个行业人人都在学习,影视市场的火爆,机会是很多的。目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还算蛮热门的,就业状况也不错。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艺术,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其实也挺高,除了美学和设计思考外;还需要有对科技和革新事物的学习习惯,这个行业没有一天不在产生新的东西。
“新媒体”本来就是个“流动”的词儿,这些年的变化就是“移动化”还有就是“脱离物质”。
身兼XUXU/DESIGN公司创意总监、策展人以及教师多重身份的你,如何在工作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跨界的工作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收获?
许一兵:我更愿意称自己的团队是工作室吧,做更有目的,更有研究性的项目是我们的定位。关于我的身份,给个流程:做实践项目,总结经验教学生,上升成系统思维再策划成展览,是不是在做同样的事儿呢?所以还会写写文章,出出书啥的,其实“多重身份”未来每个人都会这样,只是设计师会更明显一点。就像中国设计师这么喜欢原研哉,是喜欢他的设计?他的书?还是他的展览?我想,大家喜欢的就是他多重身份重叠后全新的绽放,对我而言,跨界的工作给我带来的收获也是同样的,在多重身份中寻找新的突破、新的自我。
你承担了很多大型展会项目的整体视觉形象设计,比如2016年,你为“上海艺术设计展”制作了整套视觉形象设计,能不能讲讲你承担这类设计项目的创作思路?在承担这类项目的时候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吗?
许一兵:上海艺术设计展目前已经是上海最受瞩目的“双年展式”的设计展,它的重要性就如上海美术双年展的地位。想象一下将近6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的作品,分布在4大展块;又由16个小主题组成补充展项,还有上海本地设计师及学生的作品,1万多平的展区;观众要搞清楚这个展览的结构就需要很长时间,况且几个主题都是蛮抽象的,如“泛学科”;所以我们在设计他的形象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信息可视化”它,而不单单是设计一个标志然后铺开。
我们希望这组形象能起到帮助观众理解这个庞大的展览,起到一个“快速教育”的作用。这类大型的综合政府背景的展览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交流,交流,交流!”,在庞大的策划和工作团队中,设计师的声音太强或者太弱都会产生不太理想的结果。中国“家长制”的意识形态在这类大型设计项目中体现的尤其明显,所以最终的成果必然是各方面“妥协”的产物。所以设计师的能力不但是在设计上,还会体现在“交流”能力上。坦白说,我蛮会妥协的,巨蟹座,怕尴尬。
妥协,这是所有设计师经常要面对的博奕,那么,你认为对于设计师而言有什么是可以妥协,有什么是绝不能妥协的?
许一兵:核 心的概念是不能妥协的,我相信这会涉及到甲方和乙方的共同利益,在谈妥之前不应该盲目执行,反复争论达到一致方向才行。能妥协的是执行细节的修改喽,当 然,这完全就是场“爱恨博弈”,坏客户就不谈了大家都有“血泪史”。但是,我有个观点是,优质的潜力客户是可以妥协的,多改几次也无妨,要体现你的耐心和 专业。
设计师是少数可以直接面对决策者客户的工种,为什么不多亮相几次来显示自己的才能呢?我曾经为绿地香港(绿地 集团上市公司)设计品牌形象,人家执行董事勤快的拉着我开会讨论,我每次都奔去开会、修改,其实就是改些细节。之后,通过他我还接手了另外一家上市公司的 品牌形象和他们家族一个珠宝品牌的设计,虽然过程也蛮复杂的,开会都开到了洛杉矶。当美国的一个珠宝商开着宾利,请你在加州的海边讨论设计方案时,你会真 正感觉到做设计师的自豪,多改几次稿子,交到了有价值的朋友,妥协?你早不那么介意了。
在你的“上海艺术设计展”视觉形象设计中,我们看到使用了汉仪旗黑体,为什么会选择这款字体?你平时是如何为自己的设计甄选字体的?
许一兵:对,我的中文标准字体使用的是汉仪旗黑。原因有两点:第一,它非常现代感,与我选择的英文字体相匹配;第二,它的家族感特别强,它带来的粗细、宽幅系列在整体视觉形象设计中很适用,在一个庞大的VI 系统里标准字不可能只用到一个粗体形式的。平时在使用和设计字体的诀窍就是“比较”,不单独的去看一组字体,而是把自己觉得合适的字体都排出来做比较。
你为“第三届上海亚洲平面设计双年展”SAGD03做的形象海报呈现出了别样的动态效果,能不能为我们解读其中的含义?
许一兵:它的含义其实来自展览的主题“再生”;这组动态来自可视化编程软件的“克隆生成”和“随机摆动”的算法,它很符合“再生”带来的感受,所以我们设定好框架,接下来就交给软件;这或许就是未来图形设计的普遍做法,设定“情感”由计算生产“设计”。
做好海报是很难的,动态海报应该怎样玩才算玩得好?
许一兵:海报很难做是因为它没有大的限制,所以首先要先做好海报设计,再去思考动态。动态海报有点像漫画改编成动画;很烂的漫画很难成为好的动画,烂的剧本很难成为好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