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大脑之交互重思考
 
2016年06月02日
 
      

      任性的大脑 分层呈现

用户在使用移动设备时,屏幕信息总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大批量涌入:屏幕上的字样内容;图片信息;页面动画;消息提示;操作指引……大脑偷懒的本能不得不被激发:快速浏览,囫囵吞枣般,获取简单的浅层信息,如果不感兴趣,直接忽视,一些不抢眼的信息直接视为不重要的信息,继而忽视。甚至一些字数很多的页面,也会让用户心烦,而他们完全有权利选择直接关闭该界面。

【信息分层呈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大脑一次性接收的大量信息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不会被处理,而是被直接删除,能存留下来的非常有限。因此,同一界面,不能同时呈现太多信息。将信息碎片化,区分层次,缩小每一层的信息体积,简化信息的结构,更容易被偷懒的大脑记住。

如果想呈现的内容很多,应该怎么办?

可以考虑一下,将信息分主次,将重要信息设计为视觉焦点,让用户直接接受对他们来说更为相关/重要/感兴趣的内容,在转而引导用户视线到其他功能/内容的入口,引导用户打开新的页面进入更多功能/内容页面。将内容以递进的方式,一层一层剥开来,每一层都清晰简洁地展现给用户,又在页面中通过设置新的入口,将用户引导进更深一层的结构中去(或是平行层),好过在一开始,就把全部信息一股脑全部呈现,让用户自己去区分哪些是他们想看的,哪些是不想看的。

注意:信息分层有风险。

风险在于,通过分层,设计者是否能确保,当前一层的内容信息是否与它的位置相匹配。越是处在表层,就越应该有更高的被接受能力,以及更高的用户相关度,如果用户感兴趣,或是 愿意/有需要 了解更深层次的、更多的内容,再选择进入下一步的点击。如果首页被设计为与用户相关度较低的模式,首页内容完全不是用户打开之后第一期盼看到的,而是出于运营、市场化、商业利益等因素考虑而设置的各种功能服务入口,那么,用户可能感到茫然(这个应用到底属于什么类型?干什么用的啊?),或是恐慌(天哪我接下来要点击什么?),或是直接厌倦(居然还要我去找那个功能在哪里,我还不如直接去用xxx呢!)。

举一个例子(个人觉得相关的例子,如果您觉得不符,可以顺便思考一下什么例子更为合适,然后来共享吧)。

看到这个界面,视线第一焦点是中间区域的“试听列表”的内容,用户可以马上反应过来:这是我的歌单!接下来是左侧列表导航,接下来是下方的深灰色操作区域:暂停&播放&进度条;之后才是上方的搜索栏。

分析一下界面主要信息是什么?

第一位:用户自己的歌单;

第二位:其余功能入口;

第三位:播放功能操作区域;

再来分析一下,用户打开音乐播放器的需求期盼一般是什么?(可以回想一下你们自己打开音乐播放器,第一操作是什么?)

第一:找到自己喜欢的收藏的老歌

第二:播放(随机、乱序、顺序等等设置)

第三:(有空闲的时候)找一下最近刚好听到的几首新歌,或是搜索一下热门歌曲。

(不排除有人就爱听新歌,不爱听老歌,一次换一遍歌单)

qq音乐在首页布局设置上,可以感觉到,它以“用户私人操作与设置”为主要服务内容;二级功能服务才是搜索与推荐(为用户拓展更多内容)。

也就是说,它的表层内容是用户个人数据的使用界面,二级服务界面才是更深一层的数据拓展(找歌、添歌)。

来看另一个音乐播放器,酷狗(热爱酷狗的别喷我 *_* )

视线第一重磅是大板块的轮播图推荐,接下来是各种颜色图案的热门音乐类型及电台推荐,之后才看到左侧的、仅占1/3版面的我的歌单,除了歌名与歌手,歌曲的其余信息显示有限。而且显得比较拥挤,不仅是信息拥挤,而且是功能入口拥挤。鼠标移动的每一块地方,几乎都有按键分布。

可能,酷狗的主要功能服务是定位于“更多音乐的拓展与推荐”,而qq音乐着眼于“个人音乐的管理与使用”。侧重点的不同导致用户界面设计布局的不同。但不得不承认,qq音乐在信息分层设计上,比之酷狗,更加清晰、直接。

【看似呈现的少,但每一层都是实打实地用到了。功能板块渗透率高,产品的有用性就得到提高。】

【不要害怕用户会厌烦为了进入下一层结构而贡献出来的一次新的点击。有效的点击比少量但却犹豫不决的点击更加优秀。】

2. 为大脑“减负”

让大脑疲劳的应用操作原因,我将其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繁琐信息的同时兼顾与操作;

第二类:重复的单一操作;

不要让用户的大脑在使用你的应用的时候感到疲劳。应用是带来乐趣和方便的,用于解决问题,不能成为负担。

为大脑进行操作“减负”,可以针对上述两种疲劳类型进行优化。

(1)减少同一时刻/同一功能实现的脑力负担(避免出现用户需要在同一时间处理多种信息的情况)

和常说的“一个页面一个重点”同个道理。

语音助手成为开车打电话的好帮手。因为开车拿手机很危险,注意力会被分散。就可见,同时做两件事情,即使能够兼顾,负担也会很大。(其实看过一篇文章表明,开车打电话注意力被分散,重点不在于腾出了一只手拿手机,而在于思维用于消化与组织通话内容,所以开车最好电话都别打了吧)

移动应用也是一样的道理。在一个界面中,如果用户既需要留意系统的消息提示,又要查看页面的内容、数据,还要兼顾点击和键盘输入,那用户的负担消耗就相对比较大。

譬如移动电商交易平台,小小的屏幕内,完成一项付款流程,用户需要留意当前订单的内容,要查看留下的邮寄地址和联系方式是否正确,要留意自己的余额是否充裕,要关注订单的价格,还要兼顾点击与信息输入……如果这些操作集中在一个或两个页面中,每个页面的平均负担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将信息与操作按流程、主次分开,整个流程的完成需要的操作并没有减少,相应,可能增加,但因为页面跳转流畅、页面信息单一专注,用户思考的消耗反而得到降低。

举个外卖的例子。(截自支付宝)

第一步,确认订单之后,进入订单界面。

用户需要认知的区域:订单内容;地址。

用户可能操作到的区域:地址修改。

接下来可能进入地址修改。(跳第二界面)

填写内容上,任务负担最重的就是地址填写。支付宝是如何处理的呢?

直接使用账号定位,然后优先推荐当前位置,继而是附近位置以及之前使用过的送货位置。用户所做的思考就从“思考订单要送到哪里然后进行填写”,转变成“查看地址推荐然后点击”。

确认地址之后,进行付款。出现付款弾框。(第三界面)

在一界面,主要信息是订单信息(在支付前一步才让用户确认准确的订单信息),用户的唯一任务就是辨别订单到底准不准确,ok的话就确认付款,输入支付密码。这样整个支付流程就结束了。

一共5个操作与认知流程:确认订单->添加收获地址->收货地址确认->付款详情查看->输入支付密码->完成。分成三大步骤(共5个页面)来完成,顺序合理且每个页面任务单一,用户的理解和操作负担就变轻了。

(2)化重复操作为统一操作

在网页或者移动端,进行多个同类型文件的删除时,往往不能进行批量处理的应用和网站,都会让人心烦。每一个文件都需要先选中,然后点击删除,然后回应“是否删除”的提示弾框,才能实现一个文件的删除。当这种重复又单一的操作流程发生时,用户很可能最后出现误删的情况,理由就是重复的单一操作带来了思考疲劳。

处理方法:将重复操作统一成批量操作,减少用户思考次数,降低操作负担。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

(3)进行负担转移

用户产生的负担往往分为三种:

认知负担;(记忆信息,分辨理解信息,心算,比较信息差异/优劣等认知行为)

视觉负担;(在屏幕上查看、寻找信息)

行动负担;(点击,滑动,打字等肢体行为)

这三种负担,从上到下,脑力消耗逐渐降低。思考、认知负担最重,肢体操作最低。

所以,在页面负担较重又无法避免的时候,可以尝试进行负担转移。将高层次的负担(认知负担)转移为较低层次的负担(操作负担)。最直接粗暴的举例就是,把填空题做成选择题,面对一个问题,用户不用再去思考答案是什么,而是选择哪个更合适,然后点击。(认知转为视觉与操作)

【为用户准备问题的时候,先为他们想好答案,摆上答案,供用户挑选;再预留一定空间让用户根据自身情况去补充答案。】

考试的时候,相信你也更喜欢选择题而不是简答题吧。

3. 顺从它&培养它

一个从未使用过kindle的人,因为使用过其他的电子书阅读产品,即使不知道kindle到底确切是怎么使用的,心中也会形成一个初级的使用操作概念模型。在他们的这个kindle使用心智模型中,据他们想象与模拟,kindle八九不离十就应该是这么用的。

心智模型:一个人对一样事物运行流程的思维理解,往大了说,就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它的形成基于不完整的现实体验,过去的经验,以及直觉感知。它有助于形成与主导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影响人的关注点,并确定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依赖于已经形成了的、固有的心智模型,人在面临一个新的产品时,会产生预测、猜测的思考行为。“接下来该是出现xxx页面了吧/点击这个就会有某某提示吧/我这里不用太在意,反正一般到了xx页面,软件会提示我的……”。当新的产品无法满足固有的心智模型,产生太大的差距感,会让用户感到措手不及,产生不悦感,降低体验度。

如何应对用户固有的心智模型?

第一种,可以选择顺从它。

拟物化逼真详细的页面,使得人往往看一眼就知道这个页面是提供什么功能,因为它和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应的某项物品的使用心智模型相符合,说白了,就是将人对现实某样工具的心智模型搬移到屏幕上,用户的理解与操作就很少遇到障碍。线上线下两个产品,在用户心中,符合同一个心智模型。

线上红包这个概念,在微信推出之前,没有一个社交应用使用过,用户心中对这个概念没有经验。但这个功能依旧瞬间得以推广,不仅是因为它产生的趣味性与群体参与的幸福感,很关键的一点是,它的发送和接收的流程与现实红包很相近。选择发送->塞钱->送人;(提示有红包)->接收->打开->拿钱->感谢。不热衷于社交网络的中老年人,也能马上理解并接受这种操作流程,因为与现实很相近。(你让中老年人理解一下集福卡和咻一咻试试……)

顺从已有的心智模型,将开发的线上产品的交互设计向现实看齐,可以降低理解成本。而概念化、超现实感的设计很容易吸睛,但不能保证大众化。两者如何选择,看产品定位吧。

 
上一篇教程:浅谈设计版本的那些事
下一篇教程:72像素/英寸是从哪里来的
>> 返回业界新闻首页
>> 返回设计经验首页
>> 返回网站首页
 
唯美客设计:南昌VI设计广告公司
 
主营业务:VI设计、LOGO设计、画册设计、名片设计、广告设计、折页设计、包装设计、网站设计、喷绘制作、画册印刷、广告安装
 
服务区域范围:江西省内、南昌VI设计、南昌LOGO设计、南昌画册设计、南昌名片设计、南昌广告设计、南昌折页设计、南昌包装设计、南昌网站设计、南昌喷绘制作、南昌画册印刷、南昌广告安装
 
关于:
      唯美客是南昌资深品牌设计公司,十三年来始终专注于大中型企业品牌形象建设与维护。 唯美客品牌设计有限公司,专注于大中型企业品牌形象设计,并长期为成长型企业提供全方位品牌战略规划、品牌整合推广、品牌形象设计服务。唯美客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为几百家企业设计了新的品牌形象,其中集团控股及千万级企业超过30%,省级客户达到50%,客户更是遍及众多行业;将为客户发展战略性行销创意作为核心竞争力,注重策略思考,强调创意解决,主张融入企业实际运营,追求从根本上改变客户营销面貌。唯美客的作品更加贴合企业理念,使唯美客在客户与业内树立了独树一帜的口碑与风格;深得各级政府部门的赞扬和各企事业单位、合作伙伴的青睐,并荣获“江西省十佳广告企业、江西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等众多荣誉称号。
     
     
 
在线QQ客服1: 点击即可与--唯美客客服经理发QQ消息   在线QQ客服2: 点击即可与--唯美客客服经理发QQ消息
 
唯美客 · 品牌策划机构  营业执照注册号:360111210010534
赣ICP备10003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