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平面设计」一书中,记录了一场2007年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平面设计国际学术论坛」。其中,王粤飞先生提出:「把深圳的所有平面设计师的一年所产生的收益或是产值加起来可能比不上广州一个广告公司全年的营业额。…深圳的设计师,甚至包括中国很多从事平面设计的很优秀的设计师、可能他们在许多平面设计的比赛中拿了无数的奖,在海外也取得很好的成就,但他们两手空空,他们没有为中国大的品牌企业做过全案跟踪,…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深圳平面设计这个群体是完全不值得一提的,评价过高了。」
读到这裡的时候,不禁回想在台湾的平面设计界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的确,设计人总希望作品能拿个大奖,以证明自己的实力,最好作品能得奖、又能在市场上流通大卖,也就是所谓的「叫好又叫座」。然而,常在叫好又叫座的欲望中摇摆,天下没有那么如意的事,往往得奖的设计丝毫没有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商业利益,一次两次后总得为五斗米折腰,为自己的生计做抉择。
这张得到英国std国际大奖的海报,并没有因此带来太多生意,充其量不过是人生一个嘉奖罢了。(作者/王炳南)
平面设计师要生存下去,光靠得奖是行不通的,不接地气,成不了事,只能专心去做「商业设计」才有可能立足于社会。前BBDO的何清辉CEO曾说过:「有机会就做创意,创意做不到就只好做生意。」好有哲理的一番话!弔诡的是,得奖常胜军常看不起商业设计师,认为太铜臭了。做创意也好、做生意也罢,都是自己选的路,不需怨怼。佩服那些得奖高手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点子做创意,市井小民要生存下来做生意,也真心不容易呀!
撇开得不得奖一事,台湾与中国虽同文同种,依旧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化存在。进入中国后,有些中国的企业主有远见,敢于接受对岸带来的脱离窠臼或超前的创意,既能做生意又能玩创意,是最幸福的工作状态;当然还是有些保守的企业主,跨不了太大的步伐,虽然只能退而求其次以「做生意」的心态咬牙撑过,但这恰恰也正是一种学习,创意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符合当时时空条件环境的设计才是最恰当的创意。「做创意」虽是职志,「做生意」却也不见得铜臭,能伴著铜臭企业慢慢提升品味,不也是创意人更大的挑战吗? |